
数字失真不是一件好事,对吧?那为什么会有专门用于削波音频的插件?而且,即便不是为了制造lo-fi效果或进行声音设计,它们依然很受欢迎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
人们普遍认为,削波是一种对限制处理的补充,特别适用于鼓声或鼓点突出的内容。
限制器会尽可能控制峰值,而不引入失真。但如果你改变波形,它就会失真,这是不可避免的。限制器的目标是尽量以透明的方式进行处理。其中一个主要方法是调节处理速度,尤其是在释放阶段。这当然会影响声音。
当限制器降低了打击乐(如鼓声)的瞬时冲击力时,削波器便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在这些情况下,与其优先考虑保持音色的透明度并完全避免失真,不如使用削波器来控制峰值。而对于鼓声中极短的瞬态,削波器通过引入适量的失真,不仅可以限制峰值,还能保留鼓声的冲击力。
但削波不是一件好事
有些人会认为在数字领域中故意削波音频是“错误”的(我举手承认,我就是其中之一)。对此,思考一下我们对意外削波的反应或许会有帮助。我知道,如果在录音时,有几下军鼓削波了,我不会太担心。对于像军鼓这样的音源,只要削波次数不多,就没有太大影响。但如果是钢琴,我的反应就完全不同了。削波影响的音源类型很关键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削波器在鼓声和重鼓点混音中如此常见。
早在90年代,人们就故意让DAT机器发生削波来获得这种效果。虽然这听起来像是一种数字暴力,但它也说明了,当数字削波成为可能时,人们就一直在这么做。
评论 (0)